为什么真信阳毛尖滞销,假信阳毛尖泛滥?
浉河港官网-正宗原产地信阳毛尖、信阳白茶、信阳红批发首选 / 2020-04-27 / 浏览次数:1023

这是一个扭曲的现象,其实背后表现出来的是茶行业的问题。

信阳毛尖信浉河港官网

以信阳毛尖为例,其因为产自信阳茶区而被称为信阳茶,但其实茶树品种分很多,主要是两大类:本地种(也叫本地群体种、旱茶、旱种),外地引进品种(福鼎大白、白毫早、福云6号、乌牛早、碧香早、平阳特早、信阳10号等)。而这些品种在信阳茶区各有种植,所制成的茶都可称为信阳毛尖(茶),所以才有了本地旱种与外地引进品种的口感之争,很多人说只有本地旱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阳毛尖。

为什么真信阳毛尖滞销,假信阳毛尖泛滥?

前几天茶友找来的信阳毛尖

一般茶友如何能分辨出哪是本地旱种呢?确实非常困难,那难道外地引进品种种植在信阳茶区就不能叫信阳茶了吗?当然不是。


口感的变化是因何而来?爱茶的朋友都知道,影响口感的因素特别多,比如采摘时间、工艺、海拔高度等等,当然还有品种,不同的品种所表现出来的口感就是不一样,这没什么好争辩的。

以信阳毛尖为例,信阳10号的口感比较好,但是福鼎大白、福云6号的饮用滋味就比较淡,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,口感也在变好。但本地品种发芽要晚于外地品种,最长的能有10天之多,那本地旱种是不是很吃亏?

所以本地旱种的产量一直在走低也就不奇怪了吧?放着外地引进品种那么好的收益,茶农没有理由拒绝。


为什么真信阳毛尖滞销,假信阳毛尖泛滥?

有明显茶毫,但茶汤清澈并不浑浊

信阳本地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品种,因为抗性强、耐寒、耐旱,所以在很多大山里还在种植,但并不是茶农不想换成外地引进品种,而是外地引进品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无法生存或者经济效益不佳。可能大山茶也是本地旱种仅存的“遮羞布”了吧?


明明本地旱种品质更优秀,口碑更高而且还兼具传统与城市名片的作用,却落得如此这般田地呢?

这便是茶行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了。

茶农只是种植的人,而茶农会选择将鲜叶卖给鲜叶商贩,商贩会将鲜叶分级集合在一起,卖给各大茶场,大一点的茶场便会自己有专人负责鲜叶的收集。

问题就出在鲜叶分级上:大部分茶商在收鲜叶的时候都不会严格区分品种,以至于多品种混合的情况十分常见,大一点的茶区都会有自己的鲜叶市场,大部分商贩只会按照在市场上收集的成本来区分等级,鲜有人区分品种,甚至可能他们自己都无法分辨品种。

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单一品种的茶会贵的原因。

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拼配,再正常不过了,很多本地旱种之所以会被单独分级,是因为可以当成优质原料拼配进去。

再说鲜叶的来源,现在的鲜叶转运技术多发达啊,就像大集一样,每逢农历固定的日子,凌晨,去鲜叶市场看看,停着的大车都是做啥的?基本都是产区外的鲜叶,不能说在信阳炒的茶都叫信阳毛尖吧?

这种现象在各大茶区都有,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。


为什么真信阳毛尖滞销,假信阳毛尖泛滥?

叶底


怪茶商吗?无利不起早,茶商不赚钱为什么经商?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没毛病吧?如果怪就只能怪他们宣传上没有实事求是,用了点文字游戏,看人下菜不讲究。

怪茶农吗?茶农把叶子卖给了鲜叶商贩,顶多算个目光短浅吧?可话说回来了,他不卖给商贩卖给谁?

怪茶客吗?茶客想便宜喝点好茶也没毛病啊?茶客怎么判断品种?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打药哪些没打药?让我们分辨品种太难了吧?

不过话说回来,如果大家都能各让一步,有一些规矩,可能大家就都不会这么难了吧。


我们就是想喝点好茶,不想当待宰的羔羊,对茶友来说,报团取暖好像才是正确的选择,单打独斗太孤单。